近年来,天祝县西大滩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移风易俗为工作切入点,加大乡风民风建设力度。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软推手”,完善村规民约,持续推行“道德储蓄所+红黑榜”乡风治理模式,以精神文明建设赋能文明实践,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家园,链接起乡村振兴美好愿景。
完善村规民约,框画移风易俗导向
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规范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公共安全卫生委员会的运行,修订各村村规民约,为群众日常行为“画框描边”,明确婚嫁彩礼、礼金、宴席等“限高”标准,提倡结婚彩礼不超过5万元,操办婚事不超过2天、丧事不超过3天,直系亲属礼金不超过300元,非亲属礼金不超过200元,把厚养薄葬、抵制高价彩礼、婚事新办、“一碗烩菜办丧事”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全面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破解“人情味”变成“人情债”旧俗异化问题,回归优秀传统礼仪。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搭建基层民主协商平台,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形成“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的机制,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储蓄道德积分,增强基层治理引力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立志愿服务队9支,按照“一月一主题”要求,开展理论政策宣讲、矛盾纠纷调处、关爱“一老一少一困”等志愿服务活动197场次。每月开展一次道德评议,将善举美德、好人好事和失信失德等行为量化积分,为群众储蓄道德积分25875分,兑换道德储蓄积分18090分。创新实施“道德储蓄所+红黑榜”乡风治理模式,大力弘扬家庭美德,通过道德积分,源源不断把新思想、新政策、新风尚“润物细无声”地一天天送到群众身边,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高价彩礼、薄养厚葬、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靠要”懒汉思想、家庭暴力、不赡养老人等陈规陋习,推进了镇风民风持续好转。
传承家风家训,厚植时代文明新风
以中华传统“家”文化为主线,将上泉村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作为门牌与家风家训相结合的试点,提炼了“向阳门第春光常在 积善人家吉庆有余”“种德于心福田万亩 传家以善春色一堂”等对联30副,对大门两侧进行DIY设计,用把家风“晒”出来的方式,教导子孙后代依家风家训行事、做人,体现了和美家庭特色和传家立训的家风概述,彰显着深厚的家风文化,又在潜移默化中时时提醒家人,要依家风家训行事、做人,不断扩大了优秀家风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凝聚力,让“户户亮家风、村村传家训”成为“新风尚”,让新时代精神文明立在老百姓的心头上。
创建美丽庭院,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坚持把“美丽庭院”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文明素质提升紧密结合起来,量身定制建设标准,实现“家里门外净起来、房前屋后绿起来、庭院环境美起来”。将家庭文明作为“美丽庭院”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镇村妇联组织作用,全面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和动态管理,组织各村每月开展一次“庭院净、居室净、厨房净、厕所净”四净卫生评比,在道德红黑榜公布评比结果。推荐评选县级“美丽庭院”示范户6户,引导各村妇联、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创建,挖掘“美丽庭院”的文化内涵和基因,使“美丽庭院”成为延续家庭文明历史、传承乡土记忆、留住乡愁的文化承载,以庭院“小美”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大美”。